中药学
2022年12月28日
中药学学科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九十年代初,2000年取得中药学硕士授权资格,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科学学位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省开办时间最早、培养人数最多,也是省内唯一一个集中药学本科教育、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学科。在许占民、田淑霄、宋国英、闫艳丽、李同琴、楚立等老一辈中药学专家的带领下,历经6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我校主干优势学科之一。中药分析学和中药炮制学两个学科获批省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王鑫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中医学院副校长,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曾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与新药开发研究,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6项,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8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另外,学科拥有以张一昕、牛丽颖、李春花、赵云生等知名专家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全体成员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学科实力不断增强。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6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达63%,具有高级职称者4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9人,汇集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北省高等学校中医药教学名师,河北省科技成果咨询与评审专家、河北省药品注册核查专家、河北省医疗机构制剂评审专家等一大批在中医药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拥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人才5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三层次人选10人。已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 学科立足河北省中药资源大省,对接河北省中医药强省计划,以中药炮制技术与机理、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药效评价、中药制剂研发等为研究重点,形成了中药炮制与资源、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药剂学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依托我省中药资源富集和大型药企众多的区位优势,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针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质量标准开展了深入研究,研发了中药配方颗粒企业标准636项,获批国家标准3项,有力推动了神威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实现年销售额和利润连续双增长。主持实施河北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提出了“两带三区”中药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河北省道地药材标准和种植适宜技术研究,推动了河北省精准扶贫和中药产业发展。与澳门科技大学开展中药质量评价与ISO国际标准制订等合作,服务中药国际化战略。 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4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3800余万元。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143篇。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4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1件,转让发明专利27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建有河北省中药炮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中药资源利用与质量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专业及课程建设取得突破,中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药鉴定学被确认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分析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 |
|
河北中医药大学 冀ICP备案13018366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杏苑路3号 邮政编码:050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