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
2023年09月20日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组建于1958年。60多年来,在杨医亚、郭霭春、夏锦堂、宗全和、李士懋、杨牧祥等一代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淀深厚,逐步成为校级重点学科、省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983年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招收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遵循中医药发展与特色,成立燕赵医学研究院,围绕燕赵医学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从文献整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全方位推进燕赵医学研究,确立了燕赵医学学术流派研究、特色理论研究、特色方药研究和特色文化研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燕赵医学为特色,形成了燕赵医学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传承弘扬相融合的体系,加快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开展基于燕赵医学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基于燕赵医家学术成就创新人才培养,基于燕赵医学资源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研究,形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的学科建设模式。

中医脾胃病学

中医脾胃病学学科组建于1982年,在李佃贵、刘启泉、杨倩等一代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努力下,“中医脾胃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我国最早开展脾胃病研究的学科之一,2011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获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9年加入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消化疾病协同创新联盟。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博士后合作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9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名,河北省名中医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名。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中医医院学科学术影响力榜单,本学科居全国第三。

本学科以慢性胃炎与浊毒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及胃食管反流病的证治规律研究为方向。研制的“摩罗丹”于19858月正式生产销售,90年代研制出茵连和胃颗粒、芍地和胃颗粒等院内制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世纪,对脾胃病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创立“浊毒理论”,以“化浊解毒”为大法,制定一系列专方专药,获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胃黏膜萎缩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形成以全国名中医为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组建于八十年代初,40多年来,在姚希贤、赵玉庸、檀金川、陈志强、郭登洲等一代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淀深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验收及等次答辩中获得“优秀”,是河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是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博士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临床学科。

本学科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守正创新,创建“中国医学”诊疗体系,丰富“浊毒理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借助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多个平台,与全国50多家医院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行医教研协作,推广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诊治经验,扩大影响力。

本学科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膜性肾病)、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病)、河北省区域诊疗中心(肾病)、慢性肝病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河北省中医肝病重点专科、河北省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依托科室,本学科传承创新,提出“瘀血”、“浊毒”两大致病因素,在国医大师姚希贤教授“中国医学”理念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浊毒理论”思想指导下,以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肝胆疾病、肝经相关恶性肿瘤及缺血性脑病为研究方向,成功研制“芪蛭通络颗粒”、“柴金化石合剂”、“瓜藤颗粒”、“珍龙安神胶囊”等系列院内制剂,疗效显著,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河北中医药大学  冀ICP备案13018366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杏苑路3号  邮政编码:050200